开云汛期将至!我们竟能从三千年前汲取防涝经验?每到汛期,各地都要开展城市内涝防范工作。殊不知,如今的城市内涝治理中,竟然有三千年的智慧与理念支撑!
图中的陶制三通管,来自三千多年前的殷商时代,无论从外形还是功用,它都跟现在的排水的三通管别无二致。
1975年,在安阳殷墟白家坟西地,考古学家发现了商代王室用过的陶制水管。出土的陶制地下排水管道,共28节,在表面有细小的绳纹,可以起到防滑的作用。
事实上陶制水管在考古中发现得很早,比殷商早近一千的龙山文化时期就有发现。早在四千多年前开云(中国)Kaiyun官方网站,咱们的祖先就开始使用陶管作为建筑原料,但三通型的并不常见。
陶三通把多条水路汇聚成一处排放,解决了商朝都城的内涝开云(中国)Kaiyun官方网站、污水问题,让商人得以在此安居乐业。到如今经历三千多年,依旧容貌不改,甚至与现在的排水管别无二致。特别是三通连接处的承口和插口,现在全世界的排水管依旧如此。
这几根陶制排水管也创下了三个世界纪录,分别是“最古老的排水管”“最经典的排水管”和“最先进的排水管”。
这件与现代人毫无隔阂的文物,不仅是先人给我们留下的历史遗产,让我们得以窥见殷商时期的城市规划理念,也为现代城市建设敲响的警钟。
首先,我们现在居住的城市,大部分都已经建设了很多年了,以北京为例,1949年北京209万人口,即使是在规划设计的时候,也不能预见到今天的人口是两千一百万。
人口众多,就带来一个严重的城市病。由于城市的主要地区都被水泥建筑覆盖,形成一个大的不透水层,雨水既不能进入河流湖泊,又不能渗入地下,可以说是无路可走,结果基本上全转化成地表径流,形成城市洪水。
殷墟三横三纵的主干道中,有商人城市规划的理念。首先它在稳固的生土地基上加一层黏土,黏土夯实后再加十公分左右的碎石层,再加三四公分的细沙,道路两侧要建宽一到三米、深两米的边沟,这样,雨水既可以下渗,也可以从边沟排出。
灰就是陶三通、陶管、包括我们现在的污水处理厂等人工的系统;绿就是比如植被、自然生态系统。近几年,在多发的暴雨灾害启示下,蓝色也很重要,就是水面、水体。
下雨的时候,吸收、净化、存储雨水,等到旱季的时候,就可以把水“提”出来利用,最终实现“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水体不黑臭,热岛有缓解”开云(中国)Kaiyun官方网站。
自2015年10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至今,除了第一、二批30个试点城市外,我国已经有超过400个城市出台了海绵城市建设实施规划方案。而大多数也取得了较好的成果。
比如雨季旱季分明的深圳,463个城市内涝点全部消除;比如曾多年深受城市内涝之苦的济南,先后完成了250个“海绵化”工程,改造会“喝水”的老旧小区200个……
作为一个新生事物,可供借鉴的经验较少,各地建设海绵城市的过程往往是边论证边建设,但是相信消除城市内涝的愿望一定会在不远的将来实现。
Copyright © 2002-2023 开云(中国)Kaiyun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HTML地图 XML地图txt地图 备案号:鄂ICP备2001438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