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进入开云(中国)Kaiyun官方网站!

全国咨询热线

020-88888666

Kaiyun开国大典的前一天:旗杆由4根自来水管焊接而成现在存放何处?

发布时间:2024-06-04 05:25浏览次数:

  Kaiyun开国大典的前一天:旗杆由4根自来水管焊接而成现在存放何处?这三人来到了升起的国旗旗杆之下,缓缓地降下了国旗。一些人在外围惊讶地看着,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

  原来这三人是国旗班的三名旗手,降下国旗是为了更换现在的旗杆。这旗杆是从开国大典的时候设计的,如今因老旧功成身退。

  1949年9月14日,北平市第一届各界代表会议召开后,北平建设局局长赵鹏飞行色匆匆地找到了局里的技术负责人——林治远。

  开国大典对新中国的成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稍有差池可能会搞砸整个大典,林治远一下子觉得身上沉甸甸的。

  当时是距离开国大典还有半个月左右,林治远需要解决两个难题:设计旗杆的规格并找好相应的材料制作;添加电动按钮。

  林治远当下便去量了的高度,是35米。但是那个时候,中国百废待兴,许多材料都很难入手,何况是三十五米长的旗杆材料?

  为此,林治远挠破了脑袋,想尽办法找类似的材料。所有人都动员起来,只要是细长的铁管都可以作为旗杆的材料备选。

  这时,林治远发现了当时北京自来水公司送来的自来水管,其直径距离很适合旗杆的规格。林治远灵机一动:既然找不到那么长的材料,不如用自来水管拼接起来!

  然而当时自来水公司的水管,不同型号的参差不齐,可以用作旗杆的只有四根,无论怎么拼接最高都只能达到22.5米。

  于是,林治远只能请示上级。上级一开始还不打算同意,后来经过试验后,发现这是唯一可行的方法,最终才选择了林治远的方案。

  第一个难题解决了,第二个难题随之而来。旗杆要装备电动装置,保证在城楼上,能够按下按钮远程升旗。

  他们拿了一块红布,当作红旗。可没想到,试升的时候,装置无法停止,红布依然跟着装置动作,很快便被卷入到滑轮中。

  而那时候,负责搭建旗杆的支架早已拆除,找到的梯子再加上消防人员都没办法接近红布。最后,赵鹏飞找来了两个搭棚的兄弟,让他们穿着铁鞋爬上去,才摘到了那个红布,解决了故障所在。

  为了以防万一,林治远还准备了备选计划,不过幸好,在开国大典那天一切顺利,备选计划并没有用上。

  自开国大典之后,旗杆就由北京供电局接管。那个年代懂电动装置得不多,所以负责按旗杆的装置,来进行升旗仪式的都是供电局的工人师傅。

  那时候,因为人手有限,所以升旗仪式只有一个人进行。但是每逢节假日,或重大的外交活动中,都会看到旗杆上的红旗在黎明升起。

  1949年到1976年,是新中国从无到有的年代,当时的生活艰难,但是这座旗杆,见证了中国人坚韧不拔的精神。

  到了1976年之后,时始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国家力量得到了进一步提升,军队的结构规划也做了相应的完善。

  于是,1976年6月,旗杆就看着按下电动装置的人,从供电局的师傅,到中国人民解放军北京卫戍区的警卫战士,人数也从1人变为了2人。

  1976年11月,升国旗仪式改为每天进行。从此,旗杆发挥了它最大的用处,每天都能带着五星红旗迎风飘扬。

  到了1982年的时候,恰逢改革开放之际,许多外国友人都慕名而来中国,看看这标志性的升国旗仪式。

  上面采纳了董立敢的建议,并且于1983年1月1日开始执行。自此之后,升旗仪式更为规范肃穆,显示出了中国日益强大的时代特征。

  到了1986年元旦,升旗仪式的画面更是成为了新闻联播的片头。这根从新中国成立就开始坚挺的旗杆,经历了38年的风雨,再一次成为备受瞩目的焦点。

  1990年,国务院正式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法(草案)》,这也是有关于国旗及其旗杆第一次有了正式的法律法规。

  90年代初,随着中国的国际化的脚步越来越深,发展的速度越来越快,中央对宣扬国威一事也越来越看重。

  于是,为了使得承载国旗的旗杆看上去更为庄重,上面决定对旧有的旗杆进行更换,并将原有的基底进行改建。

  1991年4月15日傍晚,天色昏暗,时任国旗班班长赵新风,带着两个旗手谢凤珏、周志勇来到了老旧的旗杆面前。

  此刻的旗杆虽然保养得很好,但依然不抵岁月的侵蚀。谁能想到这根承载了中国历史意义的旗杆,前身居然是水管呢?

  赵新风按下了旗杆上的按钮,国旗缓缓而下,停到了一定位置,由赵新风将国旗取下,放好,老旗杆将近一万次的升降历史,从这一刻画上了句号。

  在降下国旗之后,赵新风等三人就功成身退,留给施工队发展空间。施工队要在这个夜晚,将国旗的更换工作给做好,不能耽误第二天的升降仪式。

  旗杆虽然老旧,但是不能随意丢弃,一定要保证完整,在移除过程中也需要小心翼翼,这给施工队伍增加了不少难度。

  在这个过程中,旗杆好几次都差点遭遇了损毁的危险,幸好施工队有着丰富的经验,才让整件事转危为安。

  在经过了紧锣密鼓的施工后,4月16日凌晨,老旗杆终于从原先的基座上取了下来,这根二十二米长的旗杆,暂时安置在了当时的博物馆的仓库之中。

  之后旗杆将会前往何处?上面已经决定了老旗杆的去处,那便是安置在博物馆中,让这个时代象征的旗杆继续行使它的使用价值。

  但是使用前,总归是要做一些措施的。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先将旗杆的杆身进行清洁,再涂上新漆,确保旗杆能够以全新的面貌出现。

  做好了一系列的保养工作后,旗杆于4月17日正式收纳进了中国博物馆中,安装在西门庭院北边的花园内。

  但是在这12个春秋期间,许多人都慕名新中国第一面国旗,却遗忘了旗杆的存在。旗杆安静地在花园中,无人问津。

  终于,到了2003年2月28日,中国博物馆和中国历史博物馆合并为中国国家博物馆。这对于旗杆来说,是一个新的转机。

  因为就在4年后,2007年,合并后的国家博物馆准备进行扩建工程,原本安置在花园里的旗杆,也需要进行转移。于是在2007年2月28日,旗杆被取了下来,转移到了国家博物馆的文物库收藏,这也是旗杆在58年的工作生涯上的第一次休息。

  没有想到的是,这一休息就休息了4年之久,直到国家博物院扩建成功后,旗杆才重新出现在了公众的视野之中。

  2010年,随着国家博物馆的扩建工程的落成,旗杆的重装工程也再次展开。旗杆再次装到哪里,也成为了博物馆需要深思的问题。

  这原本是好事Kaiyun,但是也让很多人忘记了开国时期的种种艰辛,和中国一代又一代的劳动人民为新中国的建设所付出的努力。

  于是,这根旗杆的作用就凸显了出来:它凝聚了61年的历史,单独放在馆里太过“屈才”,理应有更好地宣扬文化的作用。恰好在扩建的国家博物馆的南庭院中,需要修建一处人文景观。于是博物馆决定将旗杆移到南庭院,当作人文景观。

  但是单独一个旗杆,从观赏性来说太过单调。要知道Kaiyun,北庭院放置的是文化名人雕塑园,从视觉冲击上更为吸引人眼球。

  于是,博物馆决定将一幅壁画调过来,和旗杆交相辉映。这幅壁画原先原先放在中国博物馆的“近代中国”的陈列序厅,名字叫做《血肉长城》。

  《血肉长城》的寓意,和旗杆几乎是相辅相成的存在。它创作于1989年,作者是侯一民教授。这幅壁画创作的初衷,来自于一场偏见。

  当时人们认为长城是一种封闭的表现,认为性的美术作品十分陈腐和落后。侯一民教授决心打破偏见,用难度极大的高温烧制工艺,创作出来了这幅长十七米、高四米的巨型壁画。

  壁画中,中国人民在长城上挣扎着创造了一片新的天地,将国歌中的“用我们的血肉铸成我们新的长城”这句话体现得淋漓尽致。

  正是有了壁画中的中国人的锤炼,才有了新中国的成立。代表着“艰苦”的壁画,和代表着“新中国进程”的旗杆,成为了中国近现代史的印记。

  有了这项规划,旗杆重装工程很快就于2011年3月初完成。到了2011年6月11日的时候,博物馆还专门给旗杆和壁画进行了一场落成仪式。

  在落成仪式上,旗杆和壁画一前一后,壁画是旗杆坚实的后盾,其凝重的血色让人感到历史的沉重与不易。而旗杆挂上了五星红旗,迎风飘扬,仿若61年前的那天一样盎然,它“站”在了壁画之前Kaiyun,仿佛表示自己要成为新时代的引领者,带着壁画的历史期待充满斗志地前行。

  在这之后,旗杆又渡过了10个春秋。这十年之中,见证了建国70周年,和建党100周年的历史瞬间。

  2022年,旗杆也已经73岁了,尽管它已经不为广场效力,它也依然为中国历史点亮了一束光芒。

  从1949年,到2022年,中国的社会面貌发生了日新月异、翻天覆地的面貌,而这根从新中国成立那天,就一直陪着中国人民的旗杆,也陪伴着中国人民一起奋斗、自强不息。

  即使光荣从广场退役,旗杆的价值依然没有减退。它在新的地方,被赋予了新的价值,更体现了中国人民艰苦奋斗的精神。

  [1]中国国家博物馆党委办公室.《我馆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参加开国大典国旗杆及壁画《血肉长城》恢复落成仪式》

020-88888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