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aiyun青年人才脱颖而出已成上海科技创新中坚力量吴光辉(左)和丁健两位院士获评上海市科技功臣奖,作为最高奖项,本年度科技功臣奖充分展现了战略科学家对于国家重大需求和上海产业能级提升的引领作用。
昨日上午,上海市科技大会暨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举行。经上海市人民政府批准,2023年度上海市科学技术奖授奖214项(人)。其中,10人获评上海市青年科技杰出贡献奖。此次评选中,优秀青年科技人才在各领域奋勇创新、脱颖而出,昭示着中青年已经成为本市科技创新的中坚力量。10名青年科技杰出贡献奖获奖人中,有6位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支持,在量子科技、红外物理、智能材料、人工智能、生命科学等领域取得骄人业绩。在这些优秀的科研青年眼中,科研人员的使命是什么?
复旦大学教授修发贤从事拓扑狄拉克材料的生长、量子调控以及新型二维原子晶体器件研究,面向量子科技前沿。华东理工大学教授曲大辉从事动态化学与智能材料研究,并率先探索在自修复弹性体、高性能粘合剂、化学可回收高分子等材料领域的功能应用。同济大学中德学院副院长、中德博士生院院长汤奇荣,从事复杂极端使役环境集群无人系统的研究,研制多款国产自主可控硬工无人系统,助力我国复杂极端使役环境集群无人系统技术的突破和落地应用。
科技前沿问题的探索,同样有助于国家战略。上海大学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党委、常务副院长李辉从事土壤有机污染危害识别与原位修复机理和技术研究,他表示,科研应该服务于国家重大需求。他所研究的土壤污染防治成果已应用于全国10个省市,成功实现40个污染场地的环境友好型绿色修复,累计修复污染土壤204万方,修复污染地下水58万方。
来自于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红外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的胡伟达研究员长期从事红外探测器物理研究。他面向航天领域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聚焦高性能红外探测器“看不清”“看不真”难题,推动我国高性能红外探测器跨代发展。
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金属有机化学重点实验室主任黄正研究员做的是金属有机化学和金属催化研究,解决清洁能源难题。他在烃资源高值化和聚烯烃废塑料降解转化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原创性成果,实现了聚乙烯废塑料温和可控降解为清洁燃油,为其循环利用提供新途径,开发的数个催化剂也被全球知名试剂公司商品化。
林浩东是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创伤临床医学中心的医生,一直在做神经损伤修复与功能重建的临床和科研工作。针对神经损伤修复这一医学难题,他首创了多种新的神经移位手术方法,为下肢不同部位神经损伤修复提供了完整的治疗方案。利用正常腰骶神经根作为新的动力神经,他重建了脊髓圆锥损伤患者排尿功能,并修复膀胱传入神经通路重建其感觉功能。相关成果已在国内外30余所医院推广应用,明显改善了神经损伤患者的肢体功能和排尿功能。
从事耳鼻咽喉遗传与发育相关疾病研究的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耳鼻喉科研究院副院长舒易来将自己的研究方向聚焦于耳聋机制、防治及临床研究,发现了耳聋基因致病新机制,提出了耳聋基因治疗新策略,研发了耳聋基因治疗药物,主导全球首个遗传性耳聋基因治疗临床试验,纠正了聋哑患儿听力、言语和声源定位能力,为耳聋治疗提供了范式转变,为治疗其他形式的听力损失带来希望,奠定了我国在耳聋基因治疗领域的国际领先地位。
上海燧原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首席运营官张亚林从事的是人工智能芯片相关产品的研发及产业化,在他的带领下,这家独角兽企业坚持原始创新,自研硬件架构和软件平台,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开发的芯片、板卡、系统、集群等产品为内容生成、信息安全、智慧城市、自动驾驶等应用场景提供算力支撑,极大带动了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发展,为智能算力发展作出了重要技术与产业贡献。
上海商汤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副总裁张少霆还有个身份是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智慧医疗中心主任及领军科学家(双聘)。计算机和医疗,单拎出任何一个,都需要等身的研究资料做支撑。两者的跨界融合,是张少霆现在在做的事。他告诉记者,商汤自2018年开始布局智慧医疗业务,深度参与了智慧医疗2.0时代的建设。过去几年间,利用AI技术赋能医学图像分析,推出了近30款AI辅助诊疗产品,帮助合作医院大幅提升了影像、病理诊疗效率。
在ChatGPT还未问世之际,张少霆就带领团队一头扎进医疗垂类语言大模型的研发中,“大医”雏形渐显。在他的带领下,商汤目前专注于人工智能赋能医疗的研究创新与场景落地,在行业内率先建立医疗多模态基础模型研发新范式,赋能数十种临床任务,实现产学研商用全流程落地,提出并打造由大模型“智慧中枢”驱动的智慧医院创新样板。
每逢元宵节,中国工程院院士、C919大型客机系列总设计师吴光辉都会想起恢复高考那年他填专业的那个元宵节夜晚。因为爱好电子,他选择了飞机设计,“将来可以当总设计师,设计咱们自己的飞机。”这个简单而又朴素的想法让他自此与航空结下了不解之缘,此次荣获“上海科技功臣”奖,回想起多年前的那次选择,他说,飞机设计事业依然是他一生的挚爱和追求。青年报记者刘晶晶
2023年5月28日,中国东方航空使用全球首架C919大型客机执行MU9191航班,从上海虹桥机场飞抵北京首都机场。这是国产大飞机C919的商业首航。吴光辉也是本次航班的乘客之一。“体验非常好。首航任务完成,我觉得这是一个圆梦之旅,圆了我们大飞机人几十年的梦想。”
2006年起,吴光辉先后担任第一飞机设计研究院(原603所)的院长,ARJ21飞机总设计师。2007年,C919大型客机项目立项。2008年,吴光辉受命担任C919大型客机总设计师。经过十余年攻坚克难,C919大型客机于2022年9月29日获得中国民航局颁发的型号合格证。
通过C919的研制,我国首次走完大型客机设计、制造、试验、试飞及适航取证全过程,具备了按照国际通行适航标准研制大型客机的能力。在C919的研制过程中,研发团队攻克了大型客机气动、结构、新材料应用等关键技术难题,建立了民机正向设计体系,走出了一条完全自主的民机研制正向设计之路。
此外,吴光辉作为首任队长,还带领一群平均年龄不到30岁的控制律攻关队员,历经10余年刻苦努力,从无到有,从零到一,自主建立起大型客机电传控制律研制体系,掌握了大型客机电传控制律技术,填补了国内民机电传控制律的空白。
大飞机研发团队有一个“611”工作模式。“‘611’是指一个星期工作6天,每天工作11小时。设计团队还有一个‘724’,即在关键工作上7天24小时运转,工作人员进行倒班Kaiyun。”包括吴光辉自己,也不记得有多少个节假日奔波在去往各个科研院所、试验试飞现场的路上。有时为了解决一些关键核心问题,吴光辉还会亲自参与试飞,与C919试飞团队一起登上飞机,执行全程的飞行任务。
“小到一个铆钉的使用,对于飞机运行来说,都是致命的大事,每一个环节都不允许出现任何问题,大飞机的研制一定要稳扎稳打。”吴光辉这样说道。
2017年5月5日下午,上海浦东机场。万众瞩目下,C919大型客机完成第一趟蓝天之旅。飞行记录仪上跳动的每一格里程Kaiyun,都刷新着中国航空事业的新纪录Kaiyun,也牵动着总设计师的心。“作为技术总负责人,面对首飞这个关键节点,压力很大。”吴光辉坦言。
首飞的前一个晚上,他很晚才睡着,第二天早上6点就起床,前往现场看飞行员登机。直到C919平稳降落、得到首飞“满分”后,吴光辉才放松下来,与飞行员紧紧拥抱在一起。
而在C919首飞前的半年时间,吴光辉每天工作到凌晨已是常态,与其他科研人员一同住在了倒班宿舍。2017年2月初,飞机滑行试验结束后出现了一些小问题。数九寒天,当天晚上寒风凛冽,吴光辉和试验人员、机务保障人员等一起在四面透风的机库中排查故障。
“起飞那一瞬间,我才觉得有点累了”,这是吴光辉在C919首飞成功后吐露的心声。这看似“轻描淡写”的一句话,却承载着他对大飞机事业的追求与挚爱,也凝结着他为此长期不懈的付出和坚持。
大飞机的研制过程很艰苦,收获也很多。最让吴光辉感到高兴的是,看到了一支年轻队伍的成长。中国商飞是一家年轻的公司,35岁以下的年轻人占了近70%。这支年轻的队伍在经验方面虽然有所欠缺,但是有朝气,肯拼搏。
“我自己也有一个切身感受,公司成立初期,我和年轻人谈工作,他就两眼看着你,你说什么就是什么。现在不是这样了,我跟他们谈工作的时候,有时候一个问题要讨论很长时间,有互动,甚至有分歧、有辩论,这说明他们成长了,有自己的分析,有主见了。”吴光辉笑着说。
有的时候,吴光辉在和年轻人的讨论中还会“打个平手”,而他很高兴如此,“年轻人都有自己的专业,希望他们在自己的领域里能够研究深入,快速成长。”
如今,大飞机人顺利走完了C919大型客机研制生产、试验试飞、适航取证、交付运营全过程。“后续我们还有很多工作要做,要让C919越飞越好,让更多的乘客选择乘坐我们的大飞机。”吴光辉说。
“没什么值得多说的。”拿到了上海市科技功臣这一上海市科学技术奖励最高荣誉,中国工程院院士、肿瘤药理学家丁健依然这样淡淡地表示。接受记者采访时,他一再强调,荣誉看起来是个人的,但其实是属于大家的。“我们做的事情,不是一个人能做到的。”而说到目标,他又十分坚定:“要做中国老百姓用得起的好药,让中国的新药走向世界。”青年报记者刘晶晶
国家自然科学奖、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谈家桢生命科学成就奖……这些都是丁健曾经获得过的荣誉,但在他看来,最重要的还是“让老百姓用得起的好药真正投入市场,造福于患者”。
自1992年从日本留学归来,丁健就一直潜心研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抗肿瘤新药。“他是我国抗肿瘤药物自主创新发展的领军者。”上海药物所所长李佳介绍说。作为主要发明人之一,丁健参与研发的14个抗肿瘤一类新药进入了临床研究。目前有一个新药谷美替尼分别在中国和日本获批上市,3个创新药已经提交了上市申请或者预申请。同时还有10个创新药处于临床1~3期研究,其中有3个同步在美国、日本、澳大利亚开展了临床研究。
“选择这条路走到现在,我觉得我选对了路。”丁健坦言,刚回国时他面对很多选择,国内新药研发很落后,以博士后的身份进入药物所,是抱着两年后继续出国的打算。“当时两个课题组总共12个人,没有研究生,就是这样起步的。能坚持下来,和研究所对我的关心关怀有关,也和上海的发展有关。”他说,两年后,他的想法改变了,觉得在国内也可以大有作为,甚至比出国能有更大的意义和价值。
既然决定留在国内,那就要做能符合国家需求、百姓需求的研究。原创新药研究一定会成为未来的国家需求。正是这样,丁健坚定了要做新药的信念。“现在,这已经是我认为能从事终身的路了。”
“我们必须走自己的路,因为国外科学家做新药,首先考虑本国患者的特点,所以这些年来,我们做抗肿瘤药物主要瞄准中国人高发的肿瘤,如肝癌、胃癌、食管癌等。首要目标就是要满足中国患者的迫切需求。”丁健说。
丁健是中国抗肿瘤新药研究标准化评价体系的拓荒者与建设者,率先在国内引进了国际评价标准,创建了中国人群特色的肿瘤细胞筛选板块,并且创建了细胞毒类药物标准化的筛选体系,跟国际开始接轨。
到目前为止,丁健团队所建立的贴近临床国际前沿、符合中国人基因特征的各种筛选体系,包括了超过400种人肿瘤细胞株的筛选板块,涵盖了中国人常见肿瘤;超过200种人癌裸小鼠移植瘤、鼠源移植瘤模型及转移模型;超过400例以中国人高发肿瘤如肝癌、胆管癌等贴近临床的一系列模型及类器官,形成了较为系统的中国肿瘤药物筛选体系,并且完成了超过了百万次的筛选服务,已经为全国30%的科研机构和药企提供了服务。
长期以来,在抗肿瘤药物研究领域,我国只能跟跑国际,现如今我国部分研究成果已经可以与国际比肩。“随着科学的发展,这个工作还要一代一代继续。要坚持,能耐得住寂寞,能容忍失败。”丁健说。
这句话也是他常对学生说的。“随着社会发展,可以做很多工作,科研这条路是最难的。没有真正的热爱,没有经受失败的精神做不好,一定要有坚定的信念。”
丁健为我国抗肿瘤药物研究培养了一批优秀的科研骨干。他培养的学生中,已有19名教授、研究员,其中2人入选国家杰青,3名入选国家优青,1名入选国家青年拔尖人才,1名入选青年千人。
上海药物所耿美玉研究员1998年刚认识丁健院士时,还没进入所工作。作为一名年轻的女科学家,她长期从事海洋资源成药研究。直到2006年,作为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被引进药物研究所,成为丁健团队的一员,踏上了做肿瘤药物的道路。她表示,丁健院士开放、大度,有成就别人的情怀,所以会让很多人愿意成为他的同行人。“要做中国老百姓用得起的好药,让中国的新药走向世界。丁院士的这句话已经成为药物所的共识,每每说起来还是会感动。因为就是这么简单的一句话,所包含的使命感,一直激励着团队不断前进。”
获得荣誉后,丁健这样表示:“我们的事业远没有完成。任重道远,后生有为。希望有一天,我们的研究能把恶性肿瘤变成像高血压、糖尿病这样能控制的慢性病,这是我们一个美好的梦想。”将荣誉当成新的起点,在上海药物所所长李佳看来,这就是一个“大科学家”的情怀。
Copyright © 2002-2023 开云(中国)Kaiyun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HTML地图 XML地图txt地图 备案号:鄂ICP备2001438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