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进入开云(中国)Kaiyun官方网站!

全国咨询热线

020-88888666

开云(中国)Kaiyun官方网站萧县燃起冬天里的一把火!登上《安徽日报》头版头条

发布时间:2024-05-24 16:15浏览次数:

  开云(中国)Kaiyun官方网站萧县燃起冬天里的一把火!登上《安徽日报》头版头条12月6日,记者来到这里。远远望去,这个2016年出列的贫困村,村外绿油油的冬小麦“地毯”上,有一片白色大棚,蓝天下煞是醒目。“以前到冬天农活停了,很萧条冷清。现在搞了大棚,每天有货车来拉菜,热闹得很!”村党总支张海宏说。

  随着张海宏,记者进了一间大棚。这是种双层塑料大棚,保温效果好。眼前翠绿一片,全是砍过剩下的花菜秧,踩上去咔咔响,很快闻到空气里弥漫着的清香。远处大棚那头,砍下的花菜堆成堆,一群妇女忙着装筐,不时传来咯咯的笑声。

  “一年种一季花菜、一季西瓜开云。”张海宏说,因为打时间差,大棚蔬菜销路好,“花菜在地头批发价一块五一斤,亩产量3000斤左右,一季收入4000多块钱。淮北、徐州还有河南商贩都来收。”

  “那一年下来收入不菲!”记者竖起大拇指。“这都是村里的资产,收入也是归全体村民。”看到记者不解,张海宏解释:2016年,县里拿了60万元扶贫项目资金,流转100亩地,建了45座蔬菜大棚,以解决村集体没有产业问题,实现稳定脱贫。

  “怎么用好资金,怎么选准主导产业,我们的经验是要因地制宜,还要选好带头人。”永堌镇镇长刘素云说。

  据了解,吴庄一直有种菜传统,上世纪90年代有上千人在上海浦东种菜,在浦东居住的营前村甚至得名“小吴庄”,出了很多经营能人,张海宏就是其一。“村里谋划产业基地,首先就立足优势定下来搞蔬菜,然后选张海宏当村。”刘素云说。

  选对了路子和人,产业果然红火。去年蔬菜基地带给村集体收入17万元,今年差不多26万元。“用这些钱,村里解决贫困户一些生活问题,修理下水道、路面,美化环境。”张海宏介绍。

  现在,永堌镇已经形成以葡萄、蔬菜为重点,西瓜、干果等共同发展的特色产业结构。在全省各贫困村,类似这样的产业园区已经建成3025个。

  “让一让,让一让!”正聊着,两位村民抬着满筐花菜过来。得知是记者,他们放下筐打开话匣子。“我叫毛卓群,以前在外打零工,2016年开始来这干,一天60块钱,一年收入2万多呢。”穿黄毛衣的汉子说。“我来的不多,要在家照顾生病的老伴,就这一年也有七八千块钱。”另一位头发花白的妇女笑着说,“要不是在家门口,肯定没办法上班。”“去年全村人均收入6000多元,今年预计近8000元。”张海宏接过话茬。

  “走,去看看西瓜,都结果了!”张海宏扭头带记者出了大棚。斜对面路南,一排10座房子一样的大棚排列整齐,簇新的石灰墙还是青黑色,“今年刚建好,一共投了200多万元,也是扶贫项目资金。”

  一进大棚,眼镜就糊上一层雾气,里面温度很高。放眼望去,全是立体栽培的西瓜,瓜藤顺着铁丝往上爬,有的挂着拳头大的西瓜,有的开着嫩黄的花。一群村民正在忙,袄子全脱了搭在进门的绳子上。

  “我在上海浦东种了10年菜,2017年回来的。”正给西瓜授粉的村民王祥玲说,回来既能务工挣钱,还能照顾家里,好得很!

  这正是各地积极引导的发展方向。我省提出,到2020年开云,每个县至少有2个贫困村的“一村一品”主导产品通过绿色食品或有机农产品认证,并拥有注册商标。

  我们常说,欠发达地区差就差在发展氛围不行。什么是发展氛围?简单说,就是一个单位或者地方的人干事的思路、态度、精神状态。如何打破旧的沉闷格局,弘扬干事创业的氛围?从永堌镇的经验看,关键是选好带头人。

  吴庄村上千人在上海种菜,老家却成了贫困村。能人张海宏回来带头搞大棚,短短几年蔬菜产业就火了。邻近的窦庄,来自中国电科38所的扶贫队长到期后,被村民留了下来,因为“他懂技术,干实事”。现在他牵头建的葡萄基地,不仅选用新品种,而且用上物联网开云,跨进智慧时代。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近年来我省持续加大支农力度,推动资金、技术等要素下乡。但钱和项目是死的,人是活的。农民搞特色产业,往往不敢干、不会干。用好项目资金,选好主导产业,把农民组织起来,首先要有个好的带头人。

  带头人去哪里找?随着时代发展,新一代农民成长起来了。像张海宏一样,他们素质较高,头脑灵活,很早就进城打拼,了解城市,熟悉市场,掌握了技术,积累了经验。同时他们根在农村,熟悉乡情,是带头人的重要后备军、生力军。

  办好农民的事,主要还是靠农民。在发挥好驻村扶贫干部作用的同时,乡镇和村里应摸排本地那些在城里搞经营、干出名堂的能人,把那些能力强、品行正、头脑活,热心公共事务的人选出来、用起来。诚心诚意为他们创造好的干事创业的条件,让他们充分发挥聪明才智,为村里出谋划策、牵线搭桥,带着乡亲把产业做起来,让村子富起来、村民腰包鼓起来。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选好用好千千万万个带头人,就能带着千千万万个乡村,更快地奔赴全面小康。(史力)

  近年来,《安徽日报》刊登宿州市及其县区新闻报道共计上千条,重头稿件百余篇。其中,由安徽日报宿州记者站负责采写的稿件占95%以上,安徽日报总部的记者对宿州的外宣也作出了一定的贡献。今日《安徽日报》头版头条稿件即是由安徽日报总部记者奉献的精品力作。

  近一年来,由安徽日报宿州记者站采写的《“总和我们在一起”——回访受到习总亲切接见的退役老兵王於昌》 《灵璧县虞姬乡朱桥村党员干部带头,推动村民自治,大力移风易俗——文明树起来 乡风美起来》 《“脱贫女杰”志如山,不脱贫困誓不甘》 《户户有产业 人人有收入》 《提振精气神,增收拔穷根》 《小绞瓜成为脱贫大产业》 《幸福如花儿盛开》 《扶贫干部踏雪“串门”》 《六百米矿井下的坚守》 《聚力民生加油干 共圆伟大中国梦》 《“纳凉书场”进村来》 《 培育“甜蜜的种子”》 《协调发展的皖北探索》 《点燃脱贫“精神火种”》 《金融活水“滋润”增收路》等十多篇稿件刊发于《安徽日报》头版显著位置,对宿州市以及萧县、砀山、灵璧、泗县、埇桥区脱贫攻坚及经济社会发展成就进行了全方位展示,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020-88888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