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aiyun4家塑料黑作坊藏身武汉一农场 被曝月利润3万(图)原标题:图文:四家塑料黑作坊藏身泾河农场 业内人士曝月利润3万元 东西湖区环保局迅速查处 图为:一男子正在将塑料粉碎成颗粒 文/见习记者王大鹏 图/本报记者宋双庆 方圆50米内满是塑料烧焦的臭味,
方圆50米内满是塑料烧焦的臭味,居民爆料,东西湖泾河农场附近藏着四家塑料加工作坊,对周边造成不小的污染。记者实地暗访,发现情况确实如此,当即向环保部门举报。昨日,东西湖区环保局前往现场查看,发现四家塑料作坊全部是无证作坊,令其关停。
前日上午,有读者报料称,东西湖区泾河农场附近藏着几家废塑料加工作坊,50米外便能闻到烧塑料的臭味。这位读者还称,“一个月来,环保局关停了五六家,可现在还有些作坊没有关掉”。
当天上午10时,记者赶到东西湖区张柏路小李家墩。记者下车后,一股浓浓的令人反胃的刺鼻气味迎面袭来。焦味来自小李家墩165号一家面积达200多平米的工厂,周围居民指认称,这里正是塑料加工作坊。靠近这家工厂,记者看到塑料袋已将窗户塞得严严实实,仅门口留了可容一人进入的通道。
记者假扮成需要处理废旧塑料袋的生意人开云,进入工厂。工厂内五个车间堆满了五颜六色的塑料袋,昏黄的灯光下传来机器的轰鸣声,两名工人正在一台造粒机前作业。
一家作坊的老板金某称,好一点的塑料袋收购价为4.5元/公斤,自己每天至少回收半吨各式塑料袋。这些塑料袋从何而来,金某称,“有公司从废品收购站或一些食品工厂派车送来。”
金某还称,收购回来的塑料垃圾经粉碎后,通过一系列程序,制成一颗颗黑色的颗粒,然后将这些黑色颗粒卖给其他制作编织袋的工厂。金某还称,自己在该地开办作坊已有几年,没有办任何证照。像他这样的作坊开云,旁边还有三家。不过,他随后又表示,“最近查得很严”。
从黑作坊出来后,记者当即将情况反映给东西湖区环保局环境监察大队。昨日上午,东西湖区环保局环境监察大队会同东西湖区工商局、泾河街街道办事处现场执法,对小李家墩165号的四家小作坊予以关停取缔。
执法部门查得很严,这些黑作坊为何屡关不止。一位知情人士介绍,一般来说,这些黑作坊选址比较偏僻,有的竟藏身民房中。曾是黑作坊主的陈女士称,黑作坊的成本很低,利润可观。
陈女士曾在新沟镇从事塑料加工长达四年,上个月她的小作坊被环保部门取缔。她对废旧塑料回收、造粒和吹塑的整个产业链条甚是了解,她向记者透露,这一行门槛很低,即有一台价格几万元、产能较小的造粒机开云,每月产量达到20到40吨,再雇2-3个工人,人均月工资2000元左右,在农村租一块地方,租金不超过3000元,再要一些收购塑料袋的流动资金。“加起来成本不超过6万元。”
陈女士介绍,废旧塑料的收购价格最低只有1000元/吨,好一点的也不过4000元/吨,但加工成再生塑料颗粒之后,最高可获得每吨1500元的毛利润,如果一个月生产30吨,扣除各种成本后,净利润至少有3万元。
Copyright © 2002-2023 开云(中国)Kaiyun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HTML地图 XML地图txt地图 备案号:鄂ICP备2001438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