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aiyun疾控中心专业面试真题:疾控面试专业知识试题及答案作为一名结构化面试老师,迄今为止,我从事面试授课已8年有余,为了更好地帮助疾控面试考生了解考情和真题,我会长期更新最近考过的疾控面试专业真题,希望对大家有用。
(1)人员准备:现场调查组应由专业人员组成,一般应包括流行病学、实验室、临床、健康教育与心理干预、消毒杀虫等专业人员,必要时还可增加其他专业和管理人员。
(2)资料和物资准备:赴现场前应准备必要的资料、物品,包括调查表(必要时需根据初步调查结果,在现场设计调查表)、调查器材、采样和检测设备、相应的试剂和用品、现场用预防材、药品、个人防护用品、相关的专业资料、现场联系信息、电脑、照相机等。
流行病学调查组应携带工作方案(预案)、相关调查用表(包括个案调查表、人口构成表、病例一览表、主动搜索登记表、控制意见书等)、调查器材(包括体温表、酒精棉球等)、电脑、个人防护用品等。
(1)通过座谈的方式了解疫情的概况、当地历史爆发疫情资料和传染病发病情况以及当地的基本信息;
(1)消毒工具:根据疫情需要选择使用背负式喷雾器或气溶胶喷雾器、配药桶(10L)、刻度量杯(筒)、天平(秤)、工具箱等;
(3)防护用品:工作服、隔离服、防护眼镜、口罩、N95口罩、帽子、手套、长筒胶靴、毛巾、污物袋、电筒Kaiyun、皮卷尺、雨衣等。
(1)采血用品:一次性注射器、螺口塑料管、带抗凝剂采血管、止血带、棉拭子、酒精、血培养瓶、碘酒;
(2)采集鼻咽拭子用物品:鼻咽拭子、含样本运送液或灭菌生理盐水螺口塑料管、螺口塑料管、棉拭子、一次性纸杯、一次性纸漏斗;
(4)肛拭标本采集用:棉拭子、灭菌空试管(或装有运送培养基的试管)、灭菌生理盐水、装有增菌液的培养瓶等;
(5)防护用品:长筒靴、防护眼镜、一次性手套、一次性防护口罩、一次性帽子、防护面罩、鞋套、防护隔离衣、白大衣、长筒橡皮手套等;
(6)其他:油性记号笔、污物袋、样品编号标签纸、标本采集记录表、带有冰排的样品保存箱、酒精灯、自封式塑料袋等。
定义: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危害:社会公众健康(肉体、精神);公众权益;经济秩序、社会秩序;突发事件可对公众健康和生命安全、社会经济发展、生态环境等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这种危害既可以是对社会造成的即时性严重损害,也可以是从发展趋势看对社会造成严重影响的事件。其危害可表现为直接危害和间接危害。直接危害一般为事件直接导致的即时性损害,间接危害一般为事件的继发性损害或危害,例如,事件引发公众恐慌、焦虑情绪等,对社会、、经济产生影响。
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分类方法有多种,从发生原因上来分,通常可分为:(一)生物病原体所致疾病:主要指传染病(包括几畜共患传染病)、寄生虫病、地方病区域性流行、暴发流行或出现死亡;预防接种或预防服药后出现群体性异常反应;群体性医院感染等。传染病肆虐人类历史数千年,曾造成世界性巨大灾难,尽管科技进步发明了抗生素及疫苗等药物和生物制剂,使传染病有所控制,但是目前传染病的发病率仍占全世界每年总发病率的第一位,其原因:1、一些被控制的传染病如结核、疟疾等又死灰复燃,卷土重来;2、一系列新传染病相继发现如艾滋病、埃波拉病等人类构成严重威胁;3、特别是第一、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和战后某些帝国主义国家,人为研制烈性传染病并用于军事战争,即生物战(或细菌战),给人类带来危害和恐慌。
(二)食物中毒事件:食物中毒是指人摄入了含有生物性、化学性有毒有害物质后或把有毒有害物质当作食物摄入后所出现的非传染性的急性或亚急性疾病,属于食源性疾病的范畴。
(三)有毒有害因素污染造成的群体中毒、出现中毒死亡或危害:这类公共卫生事件由于是污染所致,如水体污染、大气污染、放射污染等,波及范围极广。据统计,全世界每分钟有28人死于环境污染,每年有1472万人因此丧命。并且由于是有毒有害物质所致的污染。常常会对下一代造成极大的危害。
(四)自然灾害:自然灾害如地震、火山爆发、泥石流、台风、洪涝等的突然袭击,会在倾刻间造成大批生命财产的损失、生产停顿、物质短缺,灾民无家可归,眼见几代人为之奋斗创造的和谐生存条件毁于一旦,几十年辛勤劳动成果付之东流,由此而加剧产生种种社会问题,并且还会带来严重的、包括社会心理因素在内的诸多公共卫生问题,从而引发多种疾病,特别是传染性疾病的发生和流行。
(五)意外事故引起的死亡:煤矿瓦斯爆炸、飞机坠毁、空袭等重大生产安全事故让我们感到震惊,一些生活意外事故也在严重威胁着人们的安全。这类事件由于没有事前的准备和预兆。往往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
(六)不明原因引起的群体发病或死亡:这类事件由于系不明原因所致,通常危害较前几类要严重的多。一来该类事件的原因不明,公众缺乏相应的防护和治疗知识。同时,日常也没有针对该事件的特定的监测预警系统,使得该类事件常常造成严重的后果。此外,由于原因不明,在控制上也有很大的难度。
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只有规范地应用流行病学方法,才能查明原因,有针对性地及时采取有效的处置措施,防止疾病的流行与危害的扩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常以疾病暴发或聚集性疫情的形式出现,流行病学调查方面,采用暴发调查进行研究,具体步骤为:(1)准备和组织。一般从几个方面入手:明确范围,划分区域并确定重点,组建调查队;明确人员安排;准备相关书籍和方案参考,提供技术支持;做好物资准备和后勤保障工作;求得实验室支持,安排好标本的采集和检测工作;准备工作完成,立即奔赴现场。
(2)核实诊断。根据病例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与流行病学资料相互结合进行综合分析做出判断。
(3)确定暴发的存在。确定暴发信息的真实性,一旦确认属实,立即初步分析暴发的总体趋势、受影响的范围,以及疾病的性质和严重程度,紧急做好暴发控制准备和组织工作。
(4)病例定义。确定发现病例的统一标准,使发现的病例具有可比性,并符合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调查要求。
(5)病例发现与核实。利用现有的疾病监测系统搜索病例,或者建立主动监测系统,提高发现病例的能力。发现病例后,及时救治和隔离、针对病人开展个案调查,并保护和密切观察与病人有密切接触者。
(6)描述疾病的三间分布。发现高危人群及防治重点,为疾病的防制提供依据。还能描述某些因素与疾病之间的关联,以逐步建立病因假设。
(7)建立假设及验证假设。建立假设时及时请教相关领域专家,并注重到现场去寻找线索。在一次暴发调查中经常会产生几个假设,假设应该包括:传染来源、传播方式和危险因素、高危人群、剂量反应关系等。然后用病例对照研究或队列研究来验证假设。
(8)完善现场调查。对于新发或不明原因疾病,要进一步了解其自然史、病原学/来源和传播方式。对于已知疾病,要掌握其更多的特征,如分析危险因素、评价诊断方法和测量控制措施的效果等。
(9)实施控制措施。实施控制措施应当与现场调查同步进行,如有些疾病病人一旦被发现就须隔离治疗。
(10)总结报告。包括初次报告、进程报告、结案报告。进程报告可有多个,随着疫情的发展,要及时报告疫情发展趋势、发病最新情况和调查最新结果。在调查期间,要注意调查与控制同步进行、充分运用法律武器、注意伦理道德问题、广泛合作、加强媒体沟通。
总之,开展流行病学研究的意义在于查明原因,控制疾病进一步发展、终止暴发或流行,提高疾病的监测能力。只有开展流行病学研究,才能明确病因或寻找病因线索及危险因素,从而探究疾病的全貌。而应对以传染病疫情为代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控制和预防疾病的进一步蔓延是关键,也是流行病学调查研究的根本目的。
散发(sporadic)是指在一定地区内某病的发病率呈历年一般水平,各病例间在发病时间和地点方面无明显联系的散在发生。确定某病在某地区是否属于散发,应参照该地区前三年该病的发病率。原因:
第一部分 (一般项目 ) :姓名、性别、年龄、文化程度、民族、职业、工作单位、住址;第二部分 ( 特殊需要的项目或研究变量 ) :(1)临床资料:发病、就诊及入院时间及地点、主要症状、体征、检验结果、诊断与治疗经过。(2)流行病学史:既往史、接触史、预防接种史、发病前后活动、可能感染时间、地点、方式、可能的传染源和传播途径、接触者Kaiyun。(3)控制措施:隔离时间地点、消杀情况。(4)结论:传染源、传播途径、可能传播范围;
第三部分 ( 暴露因素 ) :饮食、饮水、环境卫生条件、生产方式、气象条件、地理条件、历史疫情、其他可能因素;
流行冒(简称流感)是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感染,也是一种传染性强、传播速度快的疾病。其主要通过空气中的飞沫、人与人之间的接触或与被污染物品的接触传播。此病的症状是起病急,剧烈头痛,畏寒,发热,全身酸痛、无力,全身症状较重,而上呼吸道症状(如咽痛、咳嗽Kaiyun、吐痰、流涕)不太明显。有时患者有恶心、呕吐、中耳炎、支气管炎,肺炎等并发症。特点:突然发生,迅速蔓延,2~3周达高峰,发病率高,流行期短,大约6~8周,常沿交通线.冬春流行期间尽量避免到人多、空气流通不良的场所,例如超市、集市、医院等地方。2.注意呼吸道防护,如果到人员密集、空气不好的场所可以佩戴口罩,减少空气中流感病毒的吸入。3.提高免疫力,做到合理膳食,多吃水果、蔬菜,不过度劳累,避免受凉、接触流感患者等诱因,适当体育锻炼以增强体质,从而降低发病的风险。4.接种流感疫苗,特别对于老年体弱者可在冬季来临之前到当地疾控中心进行流感疫苗的接种,能预防本年流行的主要亚型。5.药物预防,在接触流感患者后可以口服抗流感药物来预防流感的发生,常用药物有奥司他韦等。
Copyright © 2002-2023 开云(中国)Kaiyun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HTML地图 XML地图txt地图 备案号:鄂ICP备20014382号-1